天疱疮
疾病概述
严重的复发性自身免疫性大疱性疾病患者多为中青年人,平均发病年龄为40-60岁
皮肤或黏膜上出现松弛性水疱、糜烂
可分为寻常型、增殖型、落叶型、红斑型等类型
病因
因机体免疫系统紊乱,产生“抗桥粒芯蛋白抗体”,即天疱疮抗体。天疱疮抗原和抗体结合可导致细胞间黏附功能丧失,从而导致棘层细胞松解和水疱形成;部分药物有诱发天疱疮的风险
症状
最常见和严重的类型寻常型天疱疮症状有:好发口腔、胸、背、头部,或泛发全身;
所有患者口腔黏膜均可见水疱或糜烂;
典型皮损为外观正常皮肤上发生水疱或大疱,或在红斑基础上出现大疱,疱壁较薄,尼氏征阳性,容易破溃、糜烂,渗液多,可结痂,也可继发感染;
皮疹广泛且大面积糜烂渗出者,可导致低蛋白血症和水电解质紊乱;
血清检查天疱疮抗体(Dsg1及Dsg3)阳性。
诊疗
治疗原则是早诊断、早治疗。此病益中西医结合治疗。对于中重症天疱疮,糖皮质激素是首选药物;也可联合应用免疫抑制剂进行治疗。生物制剂如利妥昔单抗(抗CD20单抗)治疗天疱疮有效,尤其对中重度天疱疮患者。但因价格昂贵,而使其使用收到限制。此外,注射人血丙种免疫球蛋白对天疱疮原发病和继发感染治疗均有利。
对于病情稳定或轻症患者,可采取中医药辩证治疗,以减少激素的使用量,加快激素减量的速度及预防长期使用激素的不良反应及并发症。
天疱疮表现复杂,病情较重,但从病机分析:其病系湿邪与火毒蕴结,化火则酿脓,入血则成红斑,这是急性发作的规律,故治疗清热凉血,泻火解毒,健脾除湿并重;当火毒渐去,湿热留滞,病虽缓,仍有死灰复燃可能,重在恢复脾脏升清降浊功能以绝邪聚之源,故用健脾除湿解毒治法;后期邪气已衰,正气亦伤,由于病久患者气阴两虚,治宜扶助正气,益气养阴,健脾解毒以复原。
预后调理
忌食辛辣发物,饮食清淡,营养均衡;忌动怒,保持心态平稳、心情舒畅;
注意口腔卫生,应使用漱口水清洁口腔;
如长期服用糖皮质激素,应注意坚持补充钙剂,避免持重物;
应注意保持皮肤清洁卫生,洗澡水温不宜过高